聊聊我了解的美国足球青训体系,看闺女踢了这么些年球,越来越意识到,遍地开花多如牛毛的各地俱乐部们所谓的青训体系其实更像是给你提供一个游戏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你有机会接触到训练和比赛的资源,但具体的技术和身体训练70%是靠个人努力(比如靠无师自通的天赋加成、自己刻苦加练或者找专业团队辅导个人技术训练),在俱乐部的日常训练中,个人技术训练是很少的,因为俱乐部的主要作用在整个体系中就是筛人,而不是培养人,甚至可以说俱乐部没有义务培养一个技术扎实的球员,它只需要给每个球员提供公平合理的训练、比赛时间,提供一个了解自己几斤几两的训练平台以及实战比赛的机会。绝大多数的孩子踢球就是锻炼身体或者日常娱乐,他们的目的不是成为职业球员或球星,所以青训俱乐部也没有必要狠抓技术,对于有足球梦想的孩子,通过训练和比赛实战见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就会寻找机会自我提高,因此俱乐部做好筛选优秀球员吸收到踢更高水平比赛的梯队,让她们见识更强的对手就好了。球员的能力是通过比赛实战驱动个人技术的自我主观提高,反之则是揠苗助长。如果您的孩子现在的足球训练环境是成天苦练基本功、闭着眼睛能颠球到脱肛、成天琢磨华而不实的过人动作和脚法,却连一周一场正式比赛、甚至跟男孩一起踢球都保证不了的话,绝对是走进了死胡同。再酷炫的街球表演艺术家踏上职业赛场也是人见人虐的菜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球员的养成30%靠俱乐部、70%靠家庭条件和额外努力。所以足球青训最基本的要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踢球,你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踢球,你有足够的闲钱给孩子提供她们需要的平台和资源。足球落后是教育体系和家长认知层面和是否功利心的问题,青训体系都是次要的,扯别的都没用。根据统计,美国女足的注册球员数量高达一百七十万,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16岁之前已经有了200~300场正式比赛的经验,最早4、5岁就可以进俱乐部开始基础训练,10岁开始接触有选拔淘汰压力的竞技青训直至高中毕业(即便被淘汰依然有踢球平台继续努力备选或踢着玩混到18岁),决定一个青训俱乐部是否优秀一个重要指标是该俱乐部的大学球队联络推荐部是否人脉广,十八岁之前每一个优秀球员都可以通过州足协举办的各种活动确保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国家足协层面有持续稳定的官方评估和专业记录。优秀的青训球员往往是各大学争抢的香饽饽,经过4年大学联赛的锤炼,出类拔萃的球员会进入职业队球探和国字号教练的视野。美国女足成年国家队新一期集训名单30人只有2人没有大学联赛经验,而是出自职业俱乐部梯队。所以可以说每一位你能在公共媒体上见到的美国女足成年队运动员,都是经历至少十年的残酷选拔拥有丰富比赛经验和抗长期打磨心性的运动员,只要给她们中任何一个代表国家队站在世界赛场上证明自己的机会,面对对手近在咫尺冲着胸口面门的大力射门,没有几个会冒着丧失一生弄不好就一次错过再没有的机遇缩头躲开的,无论她是不是海参过敏,这就是区别。

另外,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感触:永远要告诉你踢足球的孩子,万一将来不慎踢出名堂有选择主动权了,一定远离那些有“赢球就猛夸输球就猛踩”文化的球队、球迷甚至国家,从小踢到大除了砸钱让你踢球的爹妈你谁都不欠,你踢球是为了追逐梦想荣耀自己,而不是为那些喂不熟的獾,谁要因为赢球或者输球跟你提地域或者国家认同的,比个中指干丫恩的。

我还想提的一点是:比赛的心性是长期激烈竞争打下的扎实坚定的技术能力主导的意志,是一种肌肉记忆,而不是比赛前靠某个教练领导临时发表的激昂演说刺激出来的荷尔蒙暂时爆发。所谓的意志品质不是在场上永远保持往死里拼博的亢奋,如果您能聪明地把对手耍得团团转还一滴汗不出,为什么要去多跑那几步跟人肉搏?“敢打敢拼”的口号从来都是弱者技不如人但又死不愿轻易认输的借口。如果你的球员都经验丰富且有大学学历,会以聪明的方式运用合理的技战术,远比努力拼搏的空话管用,对于强者而言,拼劲儿顶多是迫不得已的手段。当然,对弱者而言,能力不够又不愿拼,挨骂也活该。